-
主持人
叶昶:各位媒体朋友,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下午好!欢迎出席北京市XK星空体育新闻办公室组织召开的“2025北京·昌平生命科学论坛”新闻发布会。
医药健康产业是我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方向,是助推北京创新发展的双发动机之一,也是昌平区三大优势主导产业之一。以“探索生命 共创未来”为主题的2025北京昌平生命科学论坛即将在昌平区举办。同期将联合中国医药信息中心举办第42届全国医药信息年会,今天发布会我们专门邀请了相关部门负责同志为大家作相关介绍,并回答各位记者关心的问题。
首先,介绍出席今天发布会的发布人,他们是:
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顾瑾栩先生
北京市药品监督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新闻发言人 屈浩鹏先生
北京未来科学城管委会副主任,昌平区政府党组成员、副区长 赵仕伟先生
中国医药工业研究总院副院长 陆伟根先生
首先,有请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顾瑾栩先生介绍北京市推动医药工业高质量发展有关情况。
-
嘉宾
顾瑾栩: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下午好!非常高兴出席本次新闻发布会。首先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我市医药工业发展的关心和支持!
医药工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近年来,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动医药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决策部署,北京市明确将医药健康产业作为创新发展的“双发动机”之一,坚持高位调度、系统推进。2024年全市医药健康产业规模达到1.06万亿元,实现万亿级产业跃升。其中,医药工业规上企业436家,完成产值约1850亿元,实现平稳增长;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6亿元,连续4年超过120亿元规模。上年度中国医药工业百强榜上榜企业12家,数量居全国城市之首。为加快医药工业高质量发展,我们主要开展四方面工作:
一是创新工作机制,顶层设计不断完善。建立起市领导挂帅的市级医药健康统筹联席会工作机制,由科技管理部门和行业管理部门共同牵头,实现了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与卫健、药监、医保“三医”的高效协同。滚动实施三个“医药健康协同创新三年行动计划”,连续两年发布促进创新医药高质量发展的“32条”措施,聚焦医疗器械、合成生物制造、脑机接口、细胞与基因治疗等赛道出台了专项政策,搭建全方位、立体化的政策体系。
二是培育重点品种,创新成果不断涌现。设立医药创新品种规模化奖励专项政策,制定创新药器械全流程服务的工作方案,打通早期研发到定价入院全链条。今年以来共4款创新药获批,铂生卓越的国内首款干细胞药物已开出首张处方;7款创新医疗器械获批,爱博诺德的有晶体眼人工晶状体打破进口垄断,累计获批79个创新医疗器械,占全国近1/4;跨国外企加速品种引进,拜耳医药落地首款医疗器械,诺华制药的2款药品年产值突破50亿元。
三是落地重大项目,产业能级不断提升。建立市级高精尖产业项目库,市区协同做好项目落地服务。全市已建成标准厂房超300万平方米,2024年完成500亩工业用地供应;设立规模达200亿元的市级医药健康产业投资基金,市区联动打造专业并购基金。复星医药、恒瑞医药等医药工业领军企业加速来京布局,阿斯利康、赛诺菲、诺华制药等外资重大项目成功落地,其中,阿斯利康将投资25亿美元建设全球战略研发中心及国内首个疫苗生产基地,赛诺菲10亿欧元规模的生物原料药项目入选我国第八批重大外资项目。
四是深化协同发展,集群效应不断凸显。强化“南北联动”,南部高质量建设国际医药创新公园,联动大兴生物医药基地共同打造产业升级新引擎。北部依托中关村生命科学园,连通海淀区与昌平区,深耕国际医疗器械城、合成生物制造集聚区和美丽健康产业园,建设原始创新与未来产业的“策源地”。京津冀围绕生命健康合力打造三地首个国家级产业集群,谋划四大主导产业廊道,协同开展卡点攻关、堵点招商,提级建设京津冀·沧州生物医药产业园,集群已集聚企业超6000家、年产值超过4000亿元。
下一步,北京市将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各项政策部署,加快促进医药工业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一是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持续提升医药工业全链条的智能化、绿色化水平。
二是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竞争优势,聚焦生物药、医疗器械等赛道加速创新成果产业化和规模化。
三是抢先布局未来产业发展方向,瞄准合成生物制造、脑机接口等前沿领域开展关键技术攻关,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实现医药工业高质量发展。
我就先向大家介绍这些。谢谢!
-
主持人
叶昶:谢谢顾瑾栩先生的介绍。
下面,有请北京市药品监督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新闻发言人屈浩鹏先生介绍北京市药品监管领域的创新政策。
-
嘉宾
屈浩鹏:感谢主持人。
各位媒体朋友,下午好,今天的发布会,我向大家介绍今年北京药品监管领域创新政策的实施情况。
一是不断提升“创新药械”服务质效。为进一步加速研发成果转化,推动重点创新品种上市应用,北京药监局在全国首创设立省级药品医疗器械创新服务站和首个由药监与科技部门共同建设的(国家级)医疗器械创新服务站。北部站点落地昌平、南部站点落地经开区,另有两站点正在筹建中。创新服务站辐射周边,搭建咨询、沟通平台和指导、支持的绿色通道,为产品的研发、注册、生产、使用全环节提供个性化服务。截至目前,昌平服务站点已服务企业1373家,解答咨询问题2185个,问题解决率达到97%;第二类医疗器械首次注册审评平均用时由法定120个工作日压缩到47个工作日,提速61%。今年以来,昌平区获批2款国家三类医疗器械,累计获批32个产品,数量位列全市第一。
二是推动生物制品跨境分段生产试点。今年4月,发布了《北京市支持创新医药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2025)》,提出新的“32”条改革创新措施,其中提到:支持境外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跨境分段生产,开展生物制品分段生产试点。今年4月14日,国家药监局的支持帮助北京,北京药监局主动靠前服务、优化资源配置、制定专项方案,成功推动强生制药的尼卡利单抗注射液跨境分段生产试点顺利获批。该产品是全球同步申报上市的创新产品,原液在国内生产,制剂和包装工序在境外生产,是北京首个获批的生物制品分段生产试点产品,也是全国首个获批开展原液境内分段生产试点的进口生物制品,同时还是首个用于治疗12岁及以上青少年和成人患者罕见病“全身型重症肌无力”的生物制品,实现了“3项”首个突破。另外,还有2个品种已经启动了申报程序,正在完善资料。
三是持续提升药品医疗器械检验检测能力。北京在全国率先实现临床急需药品和医疗器械即收即检,今年以来,共完成即收即检项目9个品种,共19个批次,货值接近1亿美元。药械检验机构正在不断扩充检验项目,优化注册检验流程,持续储备检验能力,加速产品上市进程。目前,全国首个疫苗检验中心——北京市疫苗检验中心将于今年11月投入使用,可以满足每年4000批次疫苗批签发检验需求,为全市疫苗提供从研发到生产全周期技术支撑服务。综合性医疗器械检验基地二期项目已经投入使用,进一步提升了检验能力,无源医疗器械和诊断试剂检验时限平均压缩到60个工作日,有源医疗器械检验时限平均压缩到90个工作日;超大型创新放疗设备检验周期已经由初期的5年压缩到现在的4个月,北京的检验能力持续领跑全国。
四是鼓励支持药品流通环节合规发展。今年2月,《北京市药品零售企业许可管理规定》正式发布,出台“不再限制连锁总部对下辖门店的持股比例、连锁总部可设立远程审方中心补足药学服务能力、降低门店面积和连锁总部配送中心面积要求”等多项政策,鼓励企业连锁合规发展。同时,支持药品批发企业整合资源,构建多仓协同物流管理模式,正在推动国药物流在京津冀区域内多地仓库协同,整合供应链资源,打通三地仓储、配送壁垒;服务药品批发企业和零售连锁总部在天津、河北设置仓库,目前已有8家北京企业在津冀两地设置仓库和委托存储,大幅降低了企业的运输成本。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加大产业创新服务力度,围绕深化落实改革措施,积极争取先行先试政策,持续提速审评审批,提升检验效率,赋能北京医药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
我就介绍这些,谢谢大家!
-
主持人
叶昶:谢谢屈浩鹏先生的介绍。
下面,有请北京未来科学城管委会副主任,昌平区政府党组成员、副区长赵仕伟先生介绍2025北京·昌平生命科学论坛总体情况。
-
嘉宾
赵仕伟: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下午好!
首先,非常感谢各界朋友对昌平长期以来的关心和支持。7月5日-7日,我们将在昌平区石油科技交流中心举办“2025北京·昌平科学论坛”,下面我简要介绍一下论坛的总体情况。
北京·昌平科学论坛创办于2022年,以“探索生命 共创未来”为永久主题,旨在搭建全球生命科学领域的高端对话平台,汇聚顶尖科学家、产业领袖,共同探讨前沿科学问题、产业发展趋势和政策创新路径,为北京市生命科学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为健康中国战略实施贡献昌平力量。
目前,北京·昌平生命科学论坛已成功举办3届,总计开展的平行论坛和配套活动上百场,累计有数万名嘉宾和观众参与,品牌影响力也在不断提升,成为推动医药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平台。
2025北京·昌平生命科学论坛由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北京市药品监督管理局、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北京市昌平区XK星空体育等(部门)共同举办,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等组织也给予了大力协助。
今年论坛将采用“1+6+1+N”模式,即1场开幕式及主论坛,6场平行论坛,1场主题推介,多场闭门研讨会,行业招商及投资考察活动,涵盖行业交流、产业对接、政策发布等多个维度,上百名演讲嘉宾将齐聚一堂,共议科技创新培育新质生产力,为医药健康创新发展提供新思路、新启示。
总体来看,今年的论坛年会有三个特点:
一是两会融合,开创协同新模式。我们联合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与全国医药工业信息年会共同举办,两会融合促进前沿科技创新理念与百强医药工业企业资源交融,积极推动医药产业创新发展,为医药行业的转型升级注入强大动力。
二是内容丰富,开展多场特色活动。为增强论坛的参与性和实效性,汇聚国内百强医药工业企业、头部创新药企以及医药产业链的上下游企业,在论坛期间及前后组织政策解读、产业对接等系列活动,深入探讨前沿科技和产业发展趋势。
三是突出实效,提升产业影响力。聚焦前沿技术、医疗器械、AI+药械、合成生物、美丽健康等赛道,集中呈现昌平医药创新成果,推动科研机构间科技合作对话,广泛邀请国际、国内科技组织及全球科学家、企业家、投资人等参与,链接全球创新智慧、搭建交流合作平台。
各位媒体朋友,距离“2025北京·昌平生命科学论坛”开幕还有10天时间,我们也诚挚邀请国内外嘉宾齐聚昌平,共话创新生态,链接产业未来。在此,也向媒体朋友发出诚挚的邀请,(欢迎)莅临论坛现场采访报道。
谢谢主持人,谢谢大家!
-
主持人
叶昶:谢谢赵仕伟先生的介绍。
下面,有请中国医药工业研究总院副院长陆伟根先生介绍全国医药工业信息年会相关情况。
-
嘉宾
陆伟根:谢谢主持人。
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下午好!下面我向大家介绍一下全国医药工业信息年会的有关情况。
全国医药工业信息年会是医药界的年度盛会,自1959年首次召开以来,已成功举办了41届,不仅见证了新中国医药发展的历程,也记录了新时期医药科技创新的进步与成果,被誉为“医药界的风向标”。
会议邀请行业主管部门、医药企业、科研院所、医疗机构及产业链的优秀代表,通过政策解读、学术研讨、趋势分析和资源对接,共探产业创新路径,推动医药生态圈高质量发展。大会同期还发布《中国医药工业统计年报》综合册收录的主营业务收入前100位企业的客观数据,树立行业标杆;并揭晓“中国医药企业社会责任优秀案例”,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第42届全国医药工业信息年会将于2025年7月5日至7日在北京昌平召开,并与“2025北京·昌平生命科学论坛”双会联动,旨在通过学术峰会与行业峰会的双向联动,打造“学术峰会+产业盛会”融合典范。期待通过学术与产业的双向赋能,加速行业科技成果的产业转化,激活发展新的动能,并推动北京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的深度融合,而全球资源也将助力昌平建设“政、产、学、研、医、用、金”一体化的国家级医药健康生态高地。
当前,全球生物医药行业正经历深刻变革。在人工智能、合成生物学、基因编辑、细胞治疗等前沿技术的驱动下,中国医药产业加速向创新化、高端化迈进。值此“十四五”与“十五五”交汇的关键节点,第42届全国医药工业信息年会将以四大核心举措,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学术交流:构建产业生态圈。通过举办“医药工业数智化转型”“生物医药创新发展”等专题论坛,汇聚“产学研医”意见领袖,共探AI、RNA等前沿技术应用,设立中药产学研融合创新专场,推动传统医学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
二、资源协同:打造产业共同体。组织对外贸易座谈会、生物医药园区论坛,搭建政企对接平台;通过开展精准招商、产融对接等活动,促进产业链上下游的高效协同。
三、政策导航:把脉发展的方向盘。一系列政策研讨会将围绕医药产业发展政策进行深入解读与探讨;与此同时,配套产业推介、实地考察,将助力企业把握政策红利。
四、趋势洞察:绘制行业路线图。聚焦产业前沿技术与未来发展趋势,通过主题发言、主旨报告、案例展示等解析产业的底层逻辑;同时,通过客观数据解读与标杆案例分享,激发产业动能,明晰行业高质量发展路径。
本届全国医药工业信息年会将以全方位赋能体系,助力中国医药产业提升国际竞争力,为全球健康事业的发展提供中国智慧。
我就说这些,谢谢大家!
-
主持人
叶昶:谢谢陆伟根先生的介绍。
下面我们把时间交给各位记者朋友,请大家提问,提问前请先通报所在新闻机构的名称。
-
记者
新华社记者:谢谢主持人。问题提给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请问在医药工业数智化转型方面,市经济和信息化局今年有哪些举措?谢谢!
-
嘉宾
顾瑾栩:谢谢您的提问。
我市医药工业数智化基础扎实,已建成国家级绿色工厂27家、先进级智能工厂20家,GE医疗北京基地成为国内医疗装备领域首个“灯塔工厂”;共有48个人工智能医疗器械、33个手术机器人获批上市,27个项目入选工信部和国家药监局人工智能医疗器械揭榜优胜单位,数量均居全国首位。今年,我们将落实《医药工业数智化转型实施方案(2025—2030年)》要求,推动医药工业数智化水平再上新台阶。
一是加速数智技术赋能。支持龙头企业、平台机构与大模型企业协同开发医药行业大模型和通用智能体,对引领性的产品给予算力支持。推动扩展现实、柔性感知、脑机接口、类脑智能等关键技术突破,探索具身智能发展新形态。重点开发辅助诊断、治疗决策、手术规划等智能诊疗产品,组织有条件的企业建设中试平台和柔性生产线,促进医疗机器人等高端医疗器械智慧化和个性化发展。
二是打造数智转型标杆。梯度培育智能工厂,建设一批先进级智能工厂,培育卓越级、领航级智能工厂和“灯塔工厂”,对标杆智能工厂给予奖励。实施一批设备更新改造项目,引导企业使用先进设备,提高生产效率和技术水平。鼓励金融机构创新“AI智造贷”等工具,为企业智能工厂建设、智能产品部署提供贷款服务。征集标杆案例并开展宣传推广,促进数智转型经验交流。
三是完善数智服务体系。支持医药企业及科研院所开展数据采集、汇聚、清洗、标注等工作,形成一批高质量数据集,对数据首登记、首入表、首交易、首开放等给予奖励。鼓励企业探索人工智能数据沙盒首试政策,对首次使用沙盒训练的企业给予免费服务。征集遴选一批公共数据治理服务商和人工智能服务商,为医药企业提供对接服务。
我就回答这些,谢谢!
-
主持人
叶昶:谢谢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顾瑾栩副局长的回答。请继续提问。
-
记者
新京报记者:谢谢主持人。我的问题提给北京市药监局领导,因为我们了解到昌平区国际医疗器械城现在正在建设,业内都非常关注,想问一下:未来这个国际医疗器械城的下一步规划以及它的定位?谢谢!
-
嘉宾
屈浩鹏:感谢您的提问。
昌平国际医疗器械城,建设的目的是:聚焦高端医疗设备、高值医用耗材、高效体外诊断试剂、人工智能医疗器械这些重点领域,承载企业全周期发展需求,打造具有全球核心竞争力的高端创新医疗器械产业发展高地。
昌平国际医疗器械城,将逐步形成示范性产业发展模式。其中,重点建设的“中国高端医疗装备创新与高质量发展交流中心”,将建设全场景智慧手术室,展示“具有突破性技术、实现国产替代以及满足临床急需”的高端医疗装备,展现医疗器械技术创新点和临床实用价值。
下一步,北京药监局将积极开展市区协作、部门协同,强化创新服务站建设,大力支持昌平国际医疗器械城的建设,通过构建协同高效的服务链,助力创新成果转化。
再次感谢您的提问。
-
主持人
叶昶:谢谢北京市药品监督管理局屈局的回答。最后一个问题。
-
记者
北京日报记者:谢谢主持人。我的问题是关于昌平区近年来在医药健康领域发展成效显著,尤其是在细胞与基因治疗创新药研发方面有很多亮点,我的问题是关于在这个领域的工作和进展,咱们有哪些工作成效可以介绍一下?谢谢!
-
主持人
叶昶:谢谢北京日报记者。我们有请北京未来科学城管委会副主任,昌平区政府党组成员、副区长赵仕伟先生来回答。
-
嘉宾
赵仕伟:首先感谢您的提问,也很高兴有这个机会向大家介绍昌平在创新药方面作的一些工作和成效。
按照产业发展的总体规划,我们是统筹了全区产业空间资源,围绕“一核一带三片区”的空间布局,加快打造生命科学创新走廊。其中“一核”就是以中关村生命科学园为“创新核”,“一带”即前沿技术产业带,以G6、G7高速为主轴,由生命园一直向北延伸,梯次布局一批产业示范基地、加速基地和转化基地。“三片区”,一是医疗器械片区,以中关村昌平园为重点,打造高端医疗器械产业增长极。二是美丽经济片区,以小汤山美丽制造园、美妆创新园为重点,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未来美城。三是合成生物制造片区,以未来科学城能源谷为起步区,打造北京市合成生物制造产业集聚区和未来产业的育新基地。此外,我们还集中布局了国际医疗器械城、沙河医药健康产业园等一批重点的产业组团。
未来3-5年,我们还可以新供应高品质的医药健康产业空间约500万平方米,为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医药健康产业发展高地提供充分的空间保障。
除了这个空间保障之外,我们还围绕实现医药健康产业,尤其是基因细胞治疗等创新药物的发展,我们还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比如《昌平区医药健康产业倍增行动计划》《中国(北京)自贸试验区科技创新片区昌平组团促进医药健康产业发展支持办法》等产业政策,聚焦细胞与基因治疗、新一代抗体、创新化药、数字医疗、高端诊疗设备、美丽健康、合成生物等赛道,从临床研究到获批上市、从产业化到产品出海,给予政策全链条资金支持,最高支持资金可达3亿元。
同时,参与起草了《北京市高质量建设细胞与基因治疗产业集群实施方案》和《北京市关于进一步加强创新药械全流程服务的若干措施》,先后设立了国家药监局器审中心医疗器械创新服务站、北京药品医疗器械创新服务站,争取各项政策试点。
我们也在不断构建完善创新生态,聚焦药物发现、实验动物、CDMO等关键环节,通过“政府引导+市场化聚集”的方式入驻共性服务平台近60家。
通过建立市、区联合投资支持机制,已向市级医药健康大基金推荐了124个项目,10家企业累计获得了10.6亿元的市级投资。昌平母基金投资医药健康企业457家次,累计投资163亿元,实现了从审评审批到资金支持的全方位“护航”。
经过这些努力,昌平区医药健康产业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过去三年,全区医药健康产业收入年均增速8.14%,2024年达到了1040亿元,同比增长14.3%。
创新产品也不断涌现,诞生出中国首款“十亿美元分子”新药泽布替尼和国内“十亿美元分子”新药奥布替尼,全区累计获批1类创新药11个,在研在审82个;累计获批国家创新医疗器械32个,占全市超40%、全国近10%。
同时,我们聚焦创新转化,搭建了“基础研究-科学发现-分子与机制验证-工艺转化-临床试验-生产空间-商业流通-终端医疗”全产业链的生态体系,世界级的科学发现和前沿技术陆续诞生。
细胞焦亡与炎症反应机制、化学小分子诱导人体细胞重编程等成果领先全球,不断提升产业能级,初步建成了前沿技术和全球产业态势感知体系,与国内外超过20家头部药企建立联动机制,科学家创办的企业超过了110家。
在未来先进治疗药品领域,40余家CGT重点企业深耕前沿,180余条在研管线蓄势待发,近30个注册临床批件占全国CGT领域IND获批数量的1/20,10余个项目即将申报临床。AI赋能肿瘤新生抗原、体内原位CAR-T等热点领域。
下一步,我们将通过完善的产业生态和专业的产业服务方式,支持和保障生命科学前沿技术的理论创新和科学发现,借助央地联动和市区联动新机制,为企业新药的申报提供帮助和服务。持续加强外引内育,引导产业梯队形成有序滚动发展的态势,尽快形成产业的增量,早日惠及民生。
我就介绍这么多,谢谢!
-
主持人
叶昶:谢谢赵区的回答。
提问环节到此结束。感谢出席发布会的各位领导和记者朋友,欢迎各媒体继续关注报道北京市医药健康产业的发展和2025北京·昌平生命科学论坛的相关情况。如果大家有进一步采访需求,也可以和我们联系。
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